今年首批原油进出口配额超去年全年 32家地炼斩获9045万吨

发布时间:2018-01-10点击: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RSS订阅)

日前,商务部下发2018年首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总计12132万吨,较2017年首批配额大增76%,并超过2017年全年配额。

其中32家地炼斩获9045万吨,占第一批配额总数的75%。

2017年,获得配额的地炼企业均积极进口,为提高整体原油加工量,山东地炼也保持了全年60%以上的平均开工率,其中年底开工率更是突破了70%,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曾有炼厂人士呼吁今年进口原油配额一次性发放,以更好安排炼厂采购、生产计划衔接。多数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此次并未完全采纳该建议,但下放配额已足够高。

一方面,2016年年底和2017年初新增13家炼厂使得原油进口配额增长。另一方面,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山东地方炼厂2016年配额使用情况不理想,2017年削减了配额。而在2018年,这些企业配额均有所上升,进口总量也因此升高。

原油进口配额大幅上升的同时,今年首批成品油出口配额也上调30%。商务部在通知中称,国有四大石油巨头首批汽油、柴油和航煤的出口配额达到1624万吨。中石化首批成品油出口配额达到674万吨,紧随其后的是中石油,配额为575万吨。中化和中海油的出口配额分别为200万吨和175万吨。

地炼自2017年成品油出口被封后,此次仍被排除在计划外,无缘配额。

但与此同时,地炼大军不断崛起,国有大型炼化项目不断上马, 按照规划产能,2020年炼油能力预计将达到8.8亿吨/年。若2018-2020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3%,炼油开工率80%,成品油收率65%,则到2020年合理规划的炼油能力约为6.6亿吨/年,若不考虑产能淘汰,炼油能力过剩约2.2亿吨/年。这将加剧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局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随着我国炼油能力过剩加剧,出口将成为调剂过剩成品油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7年,国家曾收紧地炼原油进出口配额,目的是为了淘汰一批能耗高、环保不能达标的炼油装置,化解落后产能,为高端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同时鼓励地炼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方式逐步化解产能过剩。

之所以要收紧或控制出口,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受出口方式制约,我国成品油出口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内成品油库存和缓解产销矛盾。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会长董秀成认为,为化解成品油产能过剩,出口仍然是常态和重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油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毕竟全球炼油能力充裕,成品油资源整体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只有提高油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才能更好打开并深入国际市场。

当前,大型炼化项目持续增加,国内总炼油能力将继续扩大,成品油市场资源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但国内市场需求量提升幅度有限,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难以缓解。

随着国内成品油升级步伐不断推进,高品质汽柴油产量占比持续加大,且油品质量层次愈发明显,未来可更好地适应各层级国家市场需求,成品油出口更容易打开销路。因此,目前国内市场供应过剩压力下,成品油出口量依然将处于高位,但后期贸易方式或将多元化。

金融界

法律声明:文章来源于金融界,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友情链接